
水浒人物青花瓷罐。 贾笑云 摄

水浒人物青花瓷罐。 贾笑云 摄
青花罐器型硕大,尺寸为62*24.5*32!马未都否认了司马光砸缸,说是那时候烧不出如此大缸。有人反唇相讥,请君入瓮如何解释?看来古人烧缸没问题。水浒一组27个缸,每个画人物4个,计108位。收藏者认为是元青花,并有收藏家钱宝城等先生的鉴定书及北京文博科捡咨询有限公司委托联合国认证协会关于青花料的鉴定报告。均给与了肯定,无非是说色泽如何、底足如何等专业术语,姑且听之,现就我们看到的图案和文字作一探讨。

水浒人物青花瓷罐。 贾笑云 摄

水浒人物青花瓷罐。 贾笑云 摄
据记载,元青花存世量极少,不过数百,专家认为不会出现在民间,特别是如此规模。藏者认为民间极多,只不过没有发现而已。我们认为青花不必非元不可,青花的主要颜料苏麻离青是通过丝绸之路从波斯等地进口,拒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多次带回该颜料,以后资源枯竭停止。青花瓷的鼎盛期在明初,叫元青花只不过是由于其始创于元。藏品叫青花瓷即可。

水浒人物青花瓷罐。 贾笑云 摄
水浒系列人物绘画生动,个个神采飞扬,生灵活现。水浒成书于明初,施耐庵生于元末,他的学生罗贯中参与了反元的农民起义,表兄弟卞元亨是农民起义军的将领,因为对农民起义的同情和支持,他全力打造了水浒。这组藏品的人物排列混乱,完全没有按水浒108将排座次排列,估计绘画者没有看到水浒成书。

水浒人物青花瓷罐。 贾笑云 摄
绘画人物名称与绰号一致,但文字混乱,如双尾蝎解宝的蝎字书写时在虫旁加了歇字。两头蛇解珍的珍字写作珎,这种写法只有古籍和老工艺品中使用。混江龙李俊的俊字写作儁,这也是古籍的使用方法。出洞蛟童威的出字写作齣,生动地表现了古剧场扮演者咬文嚼字的形象。鬼脸儿杜兴的杜字写作度旁加攴。奇怪的是摸着天宋万的宋字也是度旁加攴!等等。这说明了两点,一是元朝把人分为四等: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并不重视汉文化发展,文字中混杂八思巴文。二是元杂剧演出时常用生僻字如齣字,以抬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价值。三,把杜、宋都写为度加攴,因攴字表示用锤棒击打,可以是乐器。杜千宋万两人在水浒排名不高,但资历很老,这种写法是元杂剧对水浒节目的一种特殊暗喻--“度千送万”!用于演出,表示层出不穷;用于观众,表示川流不息;用于钱财则表示滚滚而来!这些旁证说明这组水浒人物图是源于元杂剧题材。其他如大刀关胜,关字写为関,多见于老瓷器书款(繁体字为關)。双鞭呼延灼的呼字写为嘑,行者武松的松字写为鬆,玉麒麟卢俊义中的麟字写为麐,翻江蜃童猛中的翻字写为飜等等,都是古文中的写法。水浒早期素材只有三十六人,这36人的绰号与成书的水浒有区别,如豹子头林冲的绰号原是鲁智深的,但流传于民间如元杂剧等领域人物已是108将了,施耐庵正是按民间流传而整理的。罐体描绘的108将姓名绰号与水浒成书一致,可以判定作品不早于明初。

水浒人物青花瓷罐。 贾笑云 摄
如果对器件表面和内部变化用肉眼及仪器进行鉴定称为理化法,我们把用绘画和文字演变的追溯来对一些文物鉴定自称为文科法。这组器物用此法分析,应该是元末明初的青花瓷。如果是后仿的,应该有原图面世,但从未见过类似作品;同样,如果是仿品,人物排列会有序,可以有错别字,但不会使用一些传承有序的某一历史期间的习惯用词。当然,造假者也可能文化底蕴深厚,早已预判到这一切,有意设置陷井,也属未知数。这都是一家之言,希望抛砖引玉,引起争论,以鉴别真伪。如果是弥天大谎,大家引以为戒。如果是惊世骇俗,那将为我国宝藏系列又添一个新家族,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
(责任编辑:黄河)